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河北湿地日宣传活动在滹沱河湿地举行,据统计,线上参加人数超过220万人!“华北环境前线”公益组织发起人、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高玉喜也参与此了次宣传活动,望着眼前这片多彩的湿地,作为一名一线的环保公益人士他感慨万千。
(资料图)
高玉喜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井陉人,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村旁边的冶河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会到水里捉小鱼小虾,成群的甲鱼一到艳阳天的正午就会爬到岸边的石头上晒太阳,那时候的冶河水清澈得可以直接喝。
然而,从高玉喜上大学开始,冶河周围发展经济,成立了很多企业,其中以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厂居多,老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冶河水也变了颜色,成为了一条纯白色的“牛奶河”。看着被污染的家乡、河流,高玉喜痛心不已。
2007年,高玉喜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石家庄市开始启动滹沱河的整治工程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够为治理环境出一份力。于是,经过多年的积蓄与准备,在2017年,高玉喜发起成立了“华北环境前线”公益组织,从保护一只鸟儿做起,努力让自己家乡的环境变回记忆中青山绿水的样子。
拆网
还鸟儿一片自由的蓝天
“华北环境前线”成立后,志愿者们把目标定在了打击非法排污、非法捕猎上。到2018年上半年,11支小分队已经具备了正面干涉非法捕猎和非法排污的能力。志愿者们沿着河道巡护企业非法排污情况,如果发现有企业排污,他们会通过河长办来举报和处理。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水资源的环保力度很大,企业排污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志愿者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保护野生动物上。
对于保护野生鸟类,刚开始志愿者们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经过几次外出巡护后,他们总结出了经验,确定了巡护的路线和网点。捕鸟网一般架设在河边、田地或者山坡上,这些地方往往是鸟类迁徙过程中歇脚、进食、饮水的地方。高玉喜介绍说,有些捕猎者还会从网上购买发声器,放在捕猎网下面,模拟鸟儿求偶的声音,路过的鸟听到这种叫声,就会向发声器这边扑来,中了捕猎者的圈套。
为打击这些捕猎野生鸟类的情况,“华北环境前线”的志愿者会不定期的前往可能架网的地方进行巡护,同时随身携带剪刀和手套等装备,如果发现有人架设捕鸟网,就会劝阻对方拆除,如果对方不听或者找不到架网人,志愿者就会向森林公安汇报,得到支持后将捕鸟网拆除。
随着“华北环境前线”保护动物的深入,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志愿者团队中已经有专业的禽类救助人员,可以帮助受伤的鸟儿恢复健康。“华北环境前线”的志愿者成为了相关部门保护环境的一个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志愿者们经常配合当地林业部门和森林公安拆除鸟网、兽夹。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还鸟儿一片自由的蓝天。
护飞
为迁徙铺平安全路
2021年3月16日下午,在石家庄市太行大街环城水系东岸,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将2020年冬季救助且已达到放飞条件的17只鸟儿统一放归自然。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只、“三有”保护的鸟类8只。这也是救助站当年的首次放飞行动。
“这只毛脚鵟,属鹰科,是中型猛禽,一旦它出来,其他鸟就都不敢动了,所以最后放飞。”高玉喜边介绍边指挥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地点放飞。
在确定周边环境安全后,两位工作人员合力抬起装有毛脚鵟的纸箱,将头扭向一侧打开箱盖。只见一只暗褐色的大鸟“破箱而出”,展开翅膀,几个起落就稳稳停在了高高的树枝上。
“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放飞,正是因为现在正值春季候鸟迁徙的时期,大量候鸟从南方向北迁徙,眼下正路过河北。”多年的救助经历,让高玉喜成了鸟类专家。他介绍,这次放飞的鸟儿,将循着方向与自己的同类会合,最终融入自然。
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于2020年8月设立以来,“救助”就成了最基础的工作。在这里,高玉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救助站站长。在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的工作成效背后,“华北环境前线”志愿者团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官方机构与民间志愿者团队的结合,让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执行力、感召力更强。志愿者发现的问题能快速找到解决途径,而监管部门也因为志愿者的参与,多了千里眼、顺风耳。
如今,遍布全省各地的11支地级市分队的志愿者为团队的走出去巡护提供了可能。也让高玉喜的工作范围跳出了石家庄地区,更广泛地深入到了保护的一线,更有效地开展“护飞行动”。
每年的候鸟迁徙重点时段,“华北环境前线”志愿者团队都会号召志愿者们走出家门,沿着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水域开展“护飞行动”,拆除各种捕鸟网,为迁徙的鸟儿铺设了一条安全路。
高玉喜说,志愿者们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高兴,都很愿意为环保出力。“当你老的时候,回忆起这辈子,还干过一件对全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科普
将课堂搬到大自然
保护一只小小的鸟儿,到底对自然环境有多大帮助?高玉喜解释说,任何动物都是在生态中存活,如果鸟类受到了危害,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荷花雀,过去华北地区很多,但因为南方喜欢把它们做成野味,华北地区的荷花雀大量减少。这就导致一些虫子没有了天敌,虫灾出现的可能性就大,为了应对虫灾农作物上就要喷洒更多的农药,最后就影响到了每个人。
为了科普宣传环保知识,2021年3月21日,世界森林日。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和志愿者团队将宣讲的“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当天,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石家庄西部长青旅游度假区为地球种下一片绿色,并学习如何辨识、观察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
为更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高玉喜和同事们借助“华北环境前线”志愿者团队,推动自然教育走进雄安新区、定州、保定、衡水、邯郸等地,开展了自然教育10余次,亲近自然、寓教于乐,近万名中小学生与家长参与其中,培养了公众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保护热情及责任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阵营。“华北环境前线”志愿者团队也由最初的三两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400余名志愿者。志愿者们的公益活动也由最初的爱鸟、护鸟,发展到了巡河、护河,清洁河道垃圾、监督河流污染等领域。
如今,随着石家庄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迁徙途中经停或留下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不断增多,加之宣传力度的加大,因为受伤、迷途、体弱等原因被送来需要救助的动物数量也在增多。救护站就像是野生动物保护的“120”,高玉喜说,春天忙着放生,夏天救助两栖爬行动物,秋天救助鸟类,冬季救助兽类。保护站一年中基本没有闲暇时刻。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自愿过来担任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高玉喜说,看到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想到这里面有着自己的一份小贡献,忙点累点也值了。
(据河北工人报消息 河北工人报记者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