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廉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镇安县孝廉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3-08-04 17:20:10 来源:陕西科技传媒

近年来,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廉洁自律有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研究挖掘孝道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核、本质联系,大力实施孝廉文化建设,努力为助力乡村振兴,助推镇安高质量发展铸魂、赋能、聚力。


(相关资料图)

一、现状与成效

(一)强化舆论宣传,崇孝尚廉氛围初步形成。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宣讲宣教的作用,建设单位、镇(街道)村(社区)孝廉文化墙326处,孝廉文化书屋92处;建立“栗乡清风”微信公众号、党风廉政微信群等孝廉文化宣传平台22个,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广泛宣传孝忠美德和廉洁理念,引导广大民众自觉传承孝老爱亲、廉俭节义的优良传统。依托县镇两级党校,开展以弘扬孝道、清廉自守为主题的“乡音党课”宣教宣讲236场,知孝廉、敬孝廉、尚孝廉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强化教育引导,孝廉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把孝廉文化建设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一厅四地”充分融合,将孝廉规范纳入村民“一约四会红十条”和“礼仪镇安”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孝心少年、孝廉家庭等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尊亲敬祖、廉俭孝义的内生动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常态化地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使“忠孝促廉”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持续深化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全方位推动党员干部以廉立德、以廉修身、以廉尽孝。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崇孝尚廉的思想共识。

(三)强化示范引领,孝廉文化创建深入推进。以聂焘廉洁文化园为轴心,东往青铜关、西往云盖寺、北往回龙,利用广告牌、灯箱、公交站牌、栏杆等,打造三条孝廉主干线,带动全县各机关、校园、景区、社区、院落等创建孝廉文化示范点28个,推动以青少年书屋、职工书屋、农家书屋、政协书屋、金台书院等孝廉文化“书香”阵地建设,成立了镇安阅读协会、镇安家庭教育促进会等孝廉文化传承弘扬社会公益组织,初步形成点辐射、线连接、面开花的良好格局。挖掘本土资源,依托镇安县绣屏公园,倾心打造聂焘廉洁文化园,将聂继模的《诫子书》作为重点内容,弘扬聂焘“传承家风、躬身为民、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创作了《聂焘》《晏安澜传》等优秀孝廉文学作品,编著了《镇安传统家教读本》,征编出版了《镇安家谱文化集萃》文史资料,收录镇安境内优秀家训族规300余篇60万字,创作各类孝廉文艺节目120余个,举办各类孝廉文化进基层活动68场次。多措并举,推动孝廉文化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问题与成因

(一)宣传普及不到位,孝廉氛围不浓厚。存在孝廉文化宣传不经常、不系统、不全面,形式单一等现象,仍存在子女不赡养老人、恶意分户、虐待老人等问题和厚葬薄养等陋习;对孝与廉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融合,以孝促廉的认识还不深刻,以孝养廉的理念不强;把孝廉文化融入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山水乡村建设、吃住购娱等日常生活,作为产业来抓的大环境尚未形成;现实题材的孝廉文化文艺作品不多,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氛围还不浓厚。

(二)资源利用不充分,作用发挥不明显。镇安县孝廉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古有张仲、聂焘、晏安澜等贤臣廉吏,今有全国“孝老敬亲模范”陈进梅,“中国好人”雷娇、马华等。但因挖掘不深入、研究不到位、利用不充分,使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没有充分发挥传承文明、凝智聚力、助推发展的强劲作用。如:月河镇有西周名臣张仲,他生于此葬于此,被称为历史上“孝友第一人”,这里是孝文化发源地,柞水县已利用该文化资源打造了“孝义厅”文旅融合项目,形成了文化产业,而我县至今仍未将该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利用,使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还在“沉睡” 。

(三)机制体制不健全,工作推进不平衡。孝廉文化建设缺少系统性规划,文化弘扬与传承缺乏刚性要求,工作侧重廉洁文化建设,孝道文化作为道德修养范畴,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相对滞后,各镇(街道)、各部门的工作开展不平衡。

三、对策与建议

(一)盘活资源,让孝廉文化“动”起来,为乡村振兴铸魂。加大孝廉文化整合、研究力度,挖掘孝廉文化内涵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镇安标识的响亮孝廉文化品牌,让孝廉文化“动”起来,为乡村振兴铸魂。

1.打造孝廉相融景观。盘活现有资源,在城镇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中融入孝廉文化要素,打造孝廉步道、清风街巷、孝贤广场、孝义公交、孝忠单位、孝善小区、孝心庭院、孝商超市、道德银行等;在景观平台、夜景灯光、吃住购娱中嵌入孝廉文化元素,打造孝廉景区、亲子专线、亲清乐园、孝行民宿、孝义茶馆、乡愁馆、家风馆,设立专门的尊亲尚廉体验区、打卡点;强化“孝旅”“廉旅”融合,在塔云山、木王山、金台山等景区大量植入孝廉文化单元;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借鉴柞水县孝义厅建设、运营做法,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深入挖掘镇安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孝廉文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米粮镇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之旅”、青铜关镇安澜故里“清风之旅”、月河镇张仲故里“孝源之旅”(可打造成与柞水孝义厅连为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云盖寺古镇刘氏会馆“家风之旅”、高峰镇兰花产业园“亲清之旅”五条精品文旅路线,将孝忠清廉因子物化、活化, 利用VR线下体验、The VOID(虚空)超现实体验等新媒体、新科技,采用“静态展陈+动态体验”模式,打造寓廉于景、廉景相融、孝廉互促的景区感观体验区,让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孝廉文化的浓厚魅力,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接受孝廉文化的熏陶。

2.挖掘孝廉名人故事。立足本土资源,大力传承张仲、聂焘、晏安澜等历史名人的精神基因,深挖他们的忠孝廉洁、勤政为民的文化内核,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精雕细磨,打造成广大干部群众崇敬向往的精神象征;挖掘各行各业廉洁勤政、尊老重孝的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体、文艺演出、课堂讲堂、辅导报告等形式,讲好镇安孝廉故事,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标准、做有榜样,通过名人效应、榜样力量,提升本土特色孝廉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以仁爱、尊亲、孝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3.编撰孝廉文化作品。成立孝廉文化作品创作专班,积极动员镇安党史专家、政协委员、学校教师、文史爱好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立足镇安本土资源,编撰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孝廉文化书籍、小品、诗词、歌谣,增强文化感染力,教育引导全社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打造孝廉文化品牌。树立把文化当产业做,做产业必赋予文化的理念,深入挖掘孝廉文化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康养文化的相融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一镇一孝廉”品牌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大力传承孝老敬亲、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引导干部自觉培树清廉忠诚、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比如,挖掘青铜关镇阳山村晏安澜的孝廉事迹,建设“清风门”孝廉文化阵地;挖掘米粮镇革命历史文化,建设“红廉驿站”;挖掘达仁镇茶廉文化内涵,打造“清风茶韵”孝廉文化中心;在月河镇建立张仲“孝义馆”,创建孝廉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在高峰镇建设“清风园”;在云盖寺镇建设“家训馆”;在民族镇打造民族“孝善之乡”;利用各村扶贫超市建设“道德银行”等,充分盘活本土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孝廉文化品牌,将孝廉美德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群众坚定的尊崇,以文化的感召力汇集助推镇安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

(二)丰富载体,让孝廉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振兴赋能。根据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等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大力举办各类孝廉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孝廉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振兴赋能。

1.文化惠民活动“演”孝廉。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会同文联、剧团等单位,创作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孝廉文艺作品,用相声、小品、评书、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孝廉”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孝廉文化深深植入群众心中。

2.评优评先活动“树”孝廉。结合“清廉镇安”建设和省级文明县城建设,制定评选标准,将“孝廉”要求作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公民、先进个人、最美家庭、文明单位、清廉机关等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孝廉典型,感染和带动全社会人心思贤、向上向善良好风气的形成。

3.书香建设活动“传”孝廉。把孝廉文化作为“书香镇安”建设的有力抓手、重要方面,在现有的各类书房、书屋设立孝廉读物专架、专柜,创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孝廉读吧、孝廉沙龙、孝廉讲习所等,积极开展孝廉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小区、进家庭“六进”活动,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必修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办好“父母学堂”,帮助父母更新教育理念,秉持良好的家风家教;开办“孝廉讲堂”,以孝善廉洁促忠诚担当,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涵养政德清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利用村服务中心开设“道德讲堂”,在田间地头讲“乡音课堂”,在居民小区、院落举行经典家风诵读等等,让孝廉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孝廉意识融入到社会各个层面、融入到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成为引领新时代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

4.思想宣传活动“促”孝廉。将孝廉文化建设作为思想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线上开办“廉廉看”“孝孝吧”抖音微视频、创作孝廉微电影、开通“栗乡孝源”微信公众号等,每天推送孝道文化、国学经典、廉政美文等音(视)频,便于广大干部群众利用工作之余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线下通过孝廉长廊、孝廉景观、孝廉文化墙、孝廉地标建筑、孝廉主题公园、传统节日活动、孝廉征文活动,以及标语、广告、专栏、书法、漫画、对联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将孝廉理念植入民心,将孝廉故事传入民间,以思想教化,让孝与廉真正成为“仕者之德”“为政之本”,在群众中形成敬老尊贤、崇孝尚廉的强大共识。

(三)健全机制,让孝廉文化“亮”起来,为乡村振兴聚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孝廉文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让孝廉文化“亮”起来,为乡村振兴聚力。

1.建立协调推进机构。将孝廉文化纳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成立由各级党委(党组)牵头,纪监、宣传、文联、文旅、教育等部门配合的孝廉文化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在清廉镇安建设“崇廉尚洁文化建设工作组”增加孝道文化建设职能,明确职责分工,细化量化任务,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孝道文化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一体安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2.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孝廉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明确总体目标、推进举措、责任主体、实施步骤。加强孝廉文化落实的道德制约和法律约束,进一步完善“一约四会红十条”村规民约,提高孝老敬亲、崇德向善的量化标准,通过制度、规定等硬性指标、刚性要求,促使群众自觉落实;强化孝廉文化建设工作考核,将孝廉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县城创建、礼仪镇安、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个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之一,形成目标管理、评估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坚持“孝”“廉”并重,推动孝廉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落实落细。

3.制定运行保障机制。成立“孝廉文化研究会”,吸纳退休老师、文化人士和社会各界孝廉文化爱好者为会员,立足本土孝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研究文化底蕴、文化内核、文化内涵,编制一个务实创新的孝廉文化建设规划,创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孝廉文化品牌,指导建设一批引领时代新风的孝廉文化示范基地,引进一批研究型专业人才,为孝廉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预算孝廉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最大限度保障孝廉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品牌打造等费用,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4.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孝廉文化建设的合力,在各镇(街道)文化综合服务站加挂“乡贤文化促进会”的牌子,配备专人办公,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管理,各村(社区)成立“乡贤协会”,充分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人才和当地经济发展带头人、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道德好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社会贤达人士成为会员,广泛开展评乡贤树典范、颂乡贤立标杆、学乡贤当先进、用乡贤促和谐、当乡贤助发展等行动,充分发挥乡贤在传承家风家训、开展移风易俗、制定村规民约和参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带动广大群众崇德向善、崇孝尚廉、见贤思齐。

(作者系镇安县政协副主席:朱鸿雁,镇安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邹定华)

标签:

推荐阅读>